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筆記&心得 -- HP41 使用者研究




  • 蔡明哲,悠識數位首席資訊架構師「讓人迷惑的使用者研究方法」

使用者研究是什麼呢? 老實說不難說清楚,但像Richard說的,需要完整的規劃以及實踐。但即使做了,也不能保證其效果,這是使用者研究最大的困難。

Usability算不算是使用者研究? 我覺得算,雖然有人覺得Usability只是為了改善,在這個大家都想創新的年代,改善似乎變成是不思進取的同義詞,但改善還是有其價值。



  • 曾友志,Mr. PM FB粉絲頁 版主,索驥創意創辦人「電子書包的使用者研究與產品開發」

工具 -support-> 活動 –has-> 目的 –define-> 工具


  • 蔡志浩,悠識數位使用者經驗顧問「鬍鬚張與星巴克」

這是第二次或第三次聽蔡老師的演說,每次都可以有不同的收穫。
寬脈絡:使用者的生活與工作
窄脈絡:使用者與產品的互動
寬脈絡與窄脈絡,我覺得與上面的工具、活動、目的有些類似之處。要注意的不僅是當下的互動,要去了解使用者的目的,產品本身多半不是使用者的意圖所在,它們只是協助活動、達成目的的工具。服務的新典範在於共同創造價值」,而「價值在幾個"為什麼"之後」,見山不是山,要找出使用者真正的問題或需求,「藉由解決問題創造價值」,這也是個人認為設計的本質所在。

好的UX設計是營造平台讓使用者自己去創造經驗」,昨天聽這段的時候沒辦法馬上吸收。想了一想,或許是說產品、工具只是用來支援使用者發展經驗,有了承重的樑柱,才能支撐出各式各樣的建築。如果產品、工具本身就耗去使用者太多資源,也就無力發展出好的UX。

講到這邊就想到以前很常用的"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雖然有一陣子很排斥它,但其實這個架構真的可以幫助思考、了解使用者的真正意圖。

  • 蕭健興,悠識數位使用者經驗策略總監Undercover UX
這一段應該算是一個研究員在組織中的心路歷程吧? 聽時心中似有戚戚焉,但又說不出有什麼感想,大概是因為每個人遇到的狀況不一樣吧?  

重點大概在於「使用者研究在內部的作用是推動/幫助思考」,要藏鋒、求缺、順勢」,不要以為自己的研究即是真理,強迫別人接受。舉例來說,大概就像是控衛不要總想要自己得分吧,有時要去找空檔、傳球助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