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集者:其實就是使用者研究員,負責收集人們的行為、需求與期望,可以說是一切的起點,在這一點上,個人覺得一定程度的客觀是必須的。背景:社會學、人類學。
- 洞見者:資料(data)必須經過整理才能成為有用的資訊(information),收集得到的使用者資料,也同樣必須經過一連串的分析,才能挖出使用者真正的心聲。背景:社會學、人類學。
- 設計者:這階段所要做的事,大家也都很清楚了。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但太直白的陳述,雖然有效卻打動不了人,所以這裡我們需要一點瘋狂與感性。背景:不限。
- 賦形者:說白了,就是負責建立雛形的人,雛形依精細度的不同而有不同作用,低精細度雛形可以協助溝通與想像,但我覺得那是設計者就必須做的工作,這邊說的雛形,必須加入技術成份、確認現實,所以這裡我們需要一點理性,但也不能滿出來。背景:
宅宅軟體、電子、工程、材料…。 - 驗證者:跟收集者有點像,但要收集的是使用者對團隊設計成果的反應,其實也就是usability。所以,與收集者不同的是,需要一些更嚴謹的研究方法論。背景:心理、統計、人因工程。
以上五種角色,可以是聯集,也可以是交集(如果是一個人要同時扮演這四種,那我只能幫他祈禱了)。原本還想加入像PM這樣的角色,但想一想,雖然有其必要,但比較偏向管理層面,並不會直接影響UX團隊的創造力(會間接影響),就先不提了。
以上是從專業能力與角色來看,團隊成員各自的個性也是很重要,不同個性的人擔任不同角色,就會有不同效果。彼此間的互補或互斥,也是很微妙的作用力,這個太複雜,很難一言而論,只能在當下去調合。
另外,Tom Kelley的The Ten Faces of Innovation(中譯:決定未來的一○種人),是相當棒的書,我想應該不用我多推薦。最近”你的周围需要这6种人” 這篇文章,也是不錯,但就比較形而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