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反身性(reflexivity)與使用者研究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专栏]数字人类学,不仅仅是用户研究,文末提到 
但是数字人类学最独到的地方,是拥有人类学的独门秘籍:反身性,即能够对研究者的研究行为本身进行研究。换句话说,在人类学研究员的眼中,研究者便是 一个研究工具,就如同化学家手中的试管一样。这个肉身工具进行研究工作的时候,处于怎样的工作状态、如何影响研究对象的表现,如何推动研究的整个进 程,都是人类学研究员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正是拥有反身性这个方法论,让人类学研究员从事IT行业时,能够发挥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深描TD)能力。
 其中反身性這個第一次聽到的詞引起我的興趣,看了幾個網頁,其中皮耶.布赫迪厄與反身社會學(reflexive sociology)這一篇是解釋得最清楚、完整的:
首先,反身性指的是行動者是有意識地面對這個世界,行動者試圖理解他所面對的情境的意義,並根據他對這個意義的理解,採取適當的回應,而且還留意這個回應對於情境的影響,據此調整自己的行動或是進一步確定情境的意義。


在社會當中,每個人都預設了日常生活是有條理的,我們可以根據某些理路來掌握所面對的情境的意義。個人在行動之時,必然會對所面對的情況加以理解,試圖捕捉當下的意義,然後根據這個意義,採取適當的行動來加以回應。而這個回應本身,也參與了這個意義的形成。同時,這整個情境所呈現出來的意義,也做為脈絡襯托出這個回應的意義。亦即,社會行動在參與情境的意義形成當中,也使得這個回應行動本身被放進情境這個脈 絡裡,進而反過頭來襯托出此一行動的意義。這裡蘊含了反身性的第二層意義,那就是社會行動自我釐清的過程。


社會學家也像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般人一樣,都是企圖理解日常生活中情境與行動的意義,故而,他主張一般人也都在做社會學(Garfinkel, 1967:vii)。換一個角度來看,他其實也正是尖銳地指出社會學家都是一般人,都在過日常生活。所以,上述所有關於日常生活的分析,都適用於描述社會學家所從事的工作。這是因為他認為,不管是社會學家或是老百姓的活動都是實踐活動(Garfinkel, 1967:vii,1,4,7-9)。因此,社會學家所面對的反身性,還進一步迫使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研究觀點加諸自己身上。
以個人的理解,簡單來說,反身性如同觀察者效應一般,研究者本身可能即是研究的一個變項,在詮釋研究結果時,必須加以考慮這個可能性。還是很抽象,對吧?這樣說好了,實際進行研究時,研究者本身也是在學習與成長,因此研究前後期的問項或手法可能出現研究者有意或無意的變化;相對地,由前後期的受試者所得的資料便會有差異,自然有可能影響最終的結果解讀。

因此,研究者應該對此現象有所認知,在研究設計、研究過程中,詮釋資料時進行調整(軟體工程中的Agile方法似乎也可以應用於此)。或許這就是[专栏]数字人类学,不仅仅是用户研究》作者的意思吧?

 在找資料的過程中看到這本書--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或許內容有更明確的方法論可供參考,有機會再找來看一下。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顏色與印象認知


人們對於顏色通常都會有先天或後天的意義認知,如紅色喜悅、熱情(正面)或是警告憤怒(負面)綠色是健康、安全(正面)或是股票下跌(負面XD)顏色的運用有時會左右產品給人的印象以下是一些網頁上常用色系給人的感覺設計師可以考量網站本身的目的或是要傳達的意義挑選適合的顏色

信任(Trust)、安全感(Security)、可靠(Reliability)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你不配稱為UX designer,除非…

最近有點迷惑,我不曉得自己是不是一個好的UI/UX designer?怎麼樣才稱得上是一個好的UI/UX designer呢?做出很炫的介面?提出連使用者都沒想過的需求或功能?嗯,我真的不知道…如果你也有一樣的疑惑,或許這篇文章也可以給你一些主意:You’re not a user experience designer if…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筆記 -- 使用者介面設計原則

今天看到這篇文章20個通往優秀UI設計師之路的路標,看了一下覺得有很多地方意思不是很清楚。找到原文看一下,覺得原本的翻譯有些地方不太對,在這邊試著翻譯一下,再加上些自己的理解。不管對別人有沒有用,也算是自己做些筆記吧!


原文Principles of User Interface Design